黑龙江省水稻苗床病害以立枯病、青枯病和绵腐病为主。近期气候条件利于水稻苗床病害发生,各地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加强水稻苗床管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早开展防治,有效控制水稻苗床病害发生,确保培育壮苗。
一、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属土传病害,主要由镰孢属(Fusarium spp.)、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等弱寄生真菌侵染引起,多发生于立针期或三叶期前后,受到病菌侵害后的秧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根据发病时期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芽腐:主要在稻苗出土前或者刚出土时发病,种子(芽根)产生霉状或絮状物,病芽扭曲、腐烂死亡;②针腐:多发生在立针期至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基部和根部黄褐色,茎基部柔软易折断,叶鞘具褐色斑块,拔出发病的秧苗时茎基部易断裂,秧苗在苗床上不规则簇生;③黄枯:多发生在2.5叶期前后,发病初期叶片萎蔫变黄,成穴状扩散至整个幼苗,出现矮化和卷曲等症状,最后枯萎死亡。
水稻立枯病-感病植株(左)和健康植株(右)
水稻立枯病-苗床发病特征
二、水稻青枯病
水稻青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主要因环境条件恶劣和管理措施不当而使秧苗水分蒸腾和吸水失调,最终导致全株枯死。一般该病始于稻苗生长的2~2.5叶期,于3叶期时严重发病。发病初期植株并无明显变化,叶片呈暗绿色,中午会呈现卷筒状,但早晚仍可恢复,若防治不及时则会使植株萎蔫死亡。该病发展迅速,1~2天内就会大面积发生,导致秧苗成片枯死。由于没有病菌侵入,枯死植株的茎基部呈现腐烂状,根毛稀少。根系的颜色变暗,甚至一簇一簇地死苗,最后导致整片植株枯死,拔出秧苗时可连根拔起而不折断。
水稻青枯病-感病植株(左)和健康植株(右)
三、水稻绵腐病
水稻绵腐病致病菌为卵菌,以绵霉属(Achlya spp.)为主,多见于秧田。初在幼芽、幼根基部颖壳裂缝处出现乳白色胶状物,随后向四周长出白色放射状絮状物。受害稻种内部腐烂,不能成苗,或成苗不久就枯死。
水稻绵腐病-苗床发病特征
防治建议:
1.加强苗床管理。一是做好通风炼苗。视秧苗长势和棚室温湿度变化,进行渐进式通风和背风式通风,科学调控温湿度,防止秧苗徒长,提高抗病性。二是加强水分管理。秧苗2叶期前,不旱不干不浇水,控制苗床湿度,但当早晚叶尖无露珠,午间个别心叶打卷、床土表面发白应及时补水。秧苗2叶期以后,床土易干旱,应及时浇水,一次性浇足浇透。如遇长时间低温、阴雨、光照不足天气,尽量不浇大水,避免高湿低温降低秧苗抗逆性。秧苗2.5叶以后,如遇有快速升温天气,要及时补水上床,防止青枯病发生。
2.及时用药防治。水稻秧苗1叶1心至2叶1心期或立枯病等病害发病初期是施药防治的关键时期。防治立枯病可选用氰霜唑+噁霉灵、甲霜·噁霉灵或精甲·噁霉灵;防治绵腐病可选用氰霜唑、甲霜灵、精甲霜灵、硫酸铜或碱式硫酸铜等药剂。用药防治时,可同时加入芸苔素内酯或碧护、氨基寡糖素等药剂,以提高秧苗抗病性,促进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