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耕耘”在乡能人创业典型案例(一)
边境小城的赫哲文化非遗传承人
一、创业名片
杨双艳,女,197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同江市圆梦技能培训中心校长。
2011年当选同江市临江镇人大代表;2015年同江市妇联手工艺大赛鱼皮画《狼》荣获一等奖,鱼鳞画《孔雀》荣获一等奖;2016年被评为同江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9月被选佳木斯市人大代表;荣获2018年黑龙江省非遗农民艺术节荣获二等奖,2018年3月8日被评为同江市三八红旗手,同年3月在第53届金凤凰创意大赛中获得铜奖,4月被选树为全省职工创业标兵,8月评选佳木斯市妇女代表,9月评选佳木斯工艺美术大师,10月评选同江市妇联副主席。2019年评选为佳木斯市三八红旗手、佳木斯三江大工匠、同江市青创联盟副理事长。2020年12月荣获全省妇联手工创新大赛二等奖;2021年7月荣获佳木斯创新创意大赛三等奖;2022年11选评同江市工商联副会长;2023年3月评选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二、创业感言
用双手勾勒匠心温度,以真心传承非遗文化。
三、创业故事
(一)自主创业、带动增收
杨双艳的圆梦技能培训中心成立于2018年6月,主要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开展传统技艺研究、非遗手工技艺培训、产品设计提升、展示展销等活动。培训中心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现有专职教师 4 人,兼职教师7人。
近年来,圆梦技能培训中心学校的师资、培训设施、管理团队和设计销售平台逐渐扩大,广泛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鱼皮画、鱼鳞画、麦秆画、芦苇画、玉米叶画、鱼皮缝制、玉米叶编制、民间剪纸、手工绢花制作、毛线编织、满绣、彩泥制作等非遗手工技艺。学校通过开展公益性非遗手工技能培训,吸纳居家妇女、城乡富余劳动力和低收入家庭人员,以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养。
2018年以来,学校共举办25期技艺培训班,培训学员1200人次,创作非遗产品2万余件,人均月增收2200元。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2期,帮贫助残,带领农户共同走向创业致富路。与妇联、人社及就业部门合作,解决下岗再就业人员就业300余人,直接间接带动灵活就业600余人,人均月增收1500多元。圆梦技能培训中心于2019年评为佳木斯市市级非遗就业工坊,2021年评为省级非遗就业工坊,并建立分坊2家。
(二)主动创新、探索未来
杨双艳在2015年成立双艳鱼皮画农民专业合作社后,主要业务是加工销售各大旅游区礼品画,高端定制精品画。经过不懈努力,在2016年成立同江市巧手坊,为全市各社区无职业人员培训手工。并且在2019年研制出鱼鳞仿真画,市场效益可观,鱼鳞画是低投入高收入一个项目,填补了鱼鳞画在国内工艺品内容上的空白,当年鱼鳞画的单向产值34万,三年来总产值已达230余万元。2018年以来,巧手坊累计培训150余场,培训学员8000余人,带动5000余名下岗职工、困难人群就业、再就业,实现人均每年增收达2万余元。先后组织非遗工坊传承人、学员参加国家、省市各类非遗展20多场次。
(三)勇担重任、扩大价值
杨双艳始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先后组织多名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承剪纸、鱼皮画等非遗手工技艺,每周五定期在同江第四小学开设“非遗兴趣课堂”,在哈尔滨多所中小学校开展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培训课,截至目前,共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34期,真正做到主动肩负社会责任,用自身技艺传承弘扬非遗文化。
四、创业心得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我们应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意识,注重文化遗产的性质和价值,仔细了解非遗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保护和创新的互动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未来杨双艳将带领团队继续发展创新,利用传统的鱼皮剪贴技术创制现代的鱼皮技艺品及鱼皮画,将古老的鱼皮文化延伸到旅游、艺术等领域,践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续民族文脉的使命担当,让“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这一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在新时代传承发展并焕发出蓬勃生机。